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围绕”十五五”人口规划建言献策。8月2日至4日,“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胡焕庸线’发现90周年暨第九届人口与区域发展论坛”在云南腾冲隆重召开,校长吴华安教授应邀参加并作主旨报告。

吴华安教授以《中国人口收缩周期下胡焕庸线的稳定性探讨》为题,通过对我国人口历史数据进行回顾分析,指出我国现在处于从人口增长阶段向人口收缩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胡焕庸线”自1935年提出以来,近百年间保持惊人稳定。报告基于大模型大数据研究,提出了着眼未来十年的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政策、加大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加强东西部地区产业协同、搭建区域间人才交流平台等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金宏、云南大学教授文传浩、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研究员张山林、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赵锋等专家学者先后做主旨报告。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教授王崇举、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易成栋做了点评。
云南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副处长黄秀娟、武汉文理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吴少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向华丽、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赵伟锋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朱明宝等作专题报告。太原师范学院期刊中心主任凌日平、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褚清华做点评。

本次论坛汇聚了全国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湖北省委会主委杨云彦,全国政协常委、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云南省委会主委、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徐彬,中国人口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会长杨文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丁金宏,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王崇举等多位领导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胡焕庸线”即“瑷珲—腾冲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呈东北—西南走向,倾斜约45度,全长约4000公里。尽管中国经济社会历经巨变,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分布格局至今仍具稳定性,被称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一。
论坛期间,各界专家学者围绕人口与区域发展的关键议题深入研讨,思想碰撞、智慧交融,为人口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多元视角与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