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新闻网、华龙网】银龄聚智绘双城 产教融合育新质——重庆财经学院举办成渝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沙龙

来源: 作者:发布时间:2025-11-28

 

11月27日,由重庆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重庆财经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巴南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承办的“银龄智绘双城记”——高校已退休老科技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决策咨询沙龙在重庆财经学院举行。来自川渝两地的多位资深专家齐聚山城,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的战略部署,深入探讨如何推动高校与产业精准对接、健全跨区域科技人才协同机制等关键议题。

本次沙龙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指导,重庆市人口学会、健康老龄化与智慧康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多家单位协办,体现了政产学研多方协同服务国家战略的合力。沙龙由我校校长吴华安主持。

聚焦新质生产力,专家建言“破壁融合”

重庆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欧可平教授强调,老科技工作者应“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他指出当前银龄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存在“信息错配”,尤其在民办高校对接渠道不畅。建议依托高校平台搭建常态化对接枢纽,推动更务实传帮带模式,并将沙龙品牌化、成果专报化。同时呼吁营造尊老用老氛围,通过机制创新激发老专家持续贡献“银发动能”。

校党委书记张毅致辞,他指出,本次沙龙聚焦“高校老科技工作者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立意高远、切中要害。成渝地区作为国家重要增长极,亟需打破壁垒、协同创新,提升发展能级。在此进程中,“银龄”力量既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又有丰富的实践智慧,更有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王崇举教授指出产教脱节的痛点,并建议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如南海区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中心的案例所示,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推动课程—知识—技术一体化改革。同时,他提出应放开低龄老年专家再就业政策限制,以促进产教融合和人才的有效利用。

西南财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杨继瑞教授指出,成渝地区2024年人均GDP仅为1.24万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亟须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他呼吁川渝联手设立“中国西部金融中心研究院”,强化金融对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

四川师范大学原校长汪明义教授呼吁激活“高校退休科技工作者”资源,建立弹性服务模式,让更多银龄专家通过“线上指导+线下住校”方式深度参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重庆工商大学原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张贤明教授结合自身科研成果转化经验强调,当前成渝人才流动存在机制壁垒、平台分散、激励不足等问题。他提出构建统一的科技人才协同创新联盟,推行柔性流动、互聘互用,并为老科技工作者搭建项目顾问平台,完善“荣誉+实惠”激励机制。

重财实践:数智赋能、产教融通、财经报国

作为承办方,重庆财经学院近年来立足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校以“数智赋能·产教融通·财经报国”为办学新理念,布局了金融科技、数智会计、智慧物流等交叉专业;与中新国际贸易与供应链现代产业学院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平台;依托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聚焦“银发经济”“数字普惠金融”“适老化改造”等民生领域开展研究与服务。

校长吴华安表示,学校正推进“银龄智库”常态化对接和“荣誉导师”实践育人两大机制,邀请老专家参与专业优化、课程开发、乡村调研等一线工作,“把课堂搬到产业现场,把论文写在成渝大地”。

据悉,本次沙龙形成的专家建议将整理形成专报,报送相关部门。与会专家呼吁将“银龄智绘双城记”打造为成渝轮值、常态举办的银龄科技工作者决策咨询品牌,持续释放老科技工作者的“银发动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媒体链接: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443913195208929280/app/content_1443913195208929280.html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sp/408940.shtml

 

下一条:【人民日报】重庆财经学院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签约合作

关闭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尚文大道906号(401320)

电话:023-88968651 传真:023-8896865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