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市统计局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成就综述报告》,晒出了这一区域五年来的发展成绩单。数据显示,该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从2019年的不足6.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8.7万亿元。同时在人口集聚、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多方面实现突破,意味着这一国家战略落地五年来,已交出阶段性亮眼答卷。
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远不止于经济总量的跃升。更值得关注的是,成渝地区在“双核引领、双圈互动”的框架下,正从地理空间的相邻走向发展逻辑的深度相融,在经济增长、民生福祉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中,探索出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经济数据的跃升背后,是区域协同对普通人生活的切实改变。五年来,成渝地区常住人口增至985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人口集聚的背后是两地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上的持续发力。从新增超700万的城镇就业岗位,到重庆、四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5%和6.8%,再到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为优,这些细微却扎实的变化,让“双城生活”从规划蓝图变成了日常烟火——不仅是交通上的“1小时通勤圈”,更是就业机会互通、收入水平提升和生活环境改善,让两地居民真切感受到协同发展带来的获得感。
产业升级是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底气。五年来,成渝两地没有单纯走规模扩张的老路,而是瞄准协同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如今已共建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1万家突破至2024年的2.5万家,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22.8万件。这种创新共生、产业互补的发展模式,让产业升级不再是单个城市的独角戏,而是两地优势叠加的合力出击。如此,既夯实了优势产业根基,更给年轻人提供了高质量就业平台,形成“产业聚人、人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在警惕“核心独大”的发展误区中也在进行着许多探索。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分别突破2.9万亿和2.6万亿元,合计占经济圈比重超64%,但“双核”并非简单的虹吸资源,而是带动全域发展的引擎。截至2024年,四川已有9个市(州)GDP超2000亿元,36个县(市、区)超500亿元;重庆有26个区(县)GDP超5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09%。这种“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布局,让发展红利从核心城市向周边区县、从城镇向乡村延伸。这种探索,对于逐步缩小区域内发展差距,为中西部地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经济总量的突破到民生福祉的提升,从产业协同的深化到城乡布局的优化,成渝双城经济圈五周年的成绩单,早已超越了“GDP连跨台阶”的单一叙事。它印证了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简单的“1+1=2”,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协同和民生共享,实现“1+1>2”的质变。未来,随着“双核”引领作用的进一步增强,这幅“城城相融、城乡共荣”的发展图景,必将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更具分量的一笔。
媒体链接;网评大赛184|成渝双城的答卷不止于GDP (cq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