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活动  >  正文

重财学子“三下乡”丨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在山歌广场探寻国家级非遗

来源:讯飞人工智能学院 作者:江蕊弘、黄轩发布时间:2025-07-08

当古老旋律邂逅现代街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讯飞人工智能学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们带着关于木洞山歌的疑问,走上街头,倾听大家的声音。本次的三下乡活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巴南区木洞镇文化下乡能够为木洞镇注入活力,让木洞山歌等非遗瑰宝被更多人熟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增强乡村文化自信,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木洞山历史久,品种繁多、纯域特色郁,其体是禾籁和罗儿调,证包劳动号子、表演歌、风俗歌等多种形式。2006年,木洞山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出《这山没有得那山高》《什么红来红满天》等原生态音乐。

采访的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四处寻找着了解木洞山歌的主人公们。

在木洞镇街头,志愿者们找寻到木洞山歌的李老师。聊起山歌老师笑着介绍,木洞山歌起源于咱祖辈的生产生活。以前木洞这儿,江边船工们行船拉纤,为了统一步调、提振精神,就喊起号子,这是山歌雏形;阿姨朴实的讲述,让志愿者们对木洞山歌的起源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为了让志愿者们更直观感受,她清了清嗓子,当场唱了起来。

在一旁的王老师也为讯飞人工智能学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们介绍了木洞山歌。木洞山歌歌词多即兴创作,无伴奏却有固定腔调和唱法,十分有魅力,“木洞山歌啊,那可是咱木洞的魂。早些年在江上撑船,一嗓子山歌吼出去,那精气神就起来咯!这山歌跟着江水,流了一代又一代。”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山歌文化,还采访了几位年轻的镇民,他们说:“我在外面读书的时候,就特别想念家乡的山歌。现在回来发展,也想着把木洞山歌结合到旅游项目里,让更多游客听到咱家乡的声音,把这份非遗文化传播得更远。”

从田间地头到文化舞台,木洞山歌以质朴与灵动,书写着巴渝文化的传奇。愿这古老而鲜活的艺术,继续绽放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上一条:重财学子“三下乡”丨讯飞人工智能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奔赴巴南区木洞镇开启实践之旅 下一条:重财学子“三下乡”丨青春与非遗的双向奔赴:重财学子以“年轻化表达”点亮谐剧传承星火

关闭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尚文大道906号(401320)

电话:023-88968651 传真:023-8896865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