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传统文化与青年群体的交流互动,7月7日,我校经济学院“经彩乡约”社会实践团来到惠民街道文服中心开展谐剧文化沉浸式体验活动。活动邀请到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刘静担任文化向导,通过谐剧知识讲解、经典剧目观赏、青年表演三重维度激活青年非遗感知,让成员们近距离领略谐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刘静介绍谐剧起源与发展。她指出,谐剧于1939年诞生,以四川方言为基础,吸收了中国戏曲及西方戏剧的表演特点,1943年由“拉杂戏”改名为“谐剧”,从此曲艺产生了一个崭新的曲种,并发展至今。而惠民街道自2014年将谐剧确立为特色文化品牌后,聘请专家组建顾问团队,成立50余人兴趣班,推出《我爸是我爸》《送医》等优秀作品,如今已成为重庆市企业家协会认证的特色基地,更形成“创作-表演-传播”的全链条发展格局。刘静老师表示,“未来我们将以剧本创新为笔、以人才培养为墨,在深耕传统技艺的同时锻造时代新韵,持续为这项非遗注入青春动能,让谐剧之花在巴渝大地常开常新。”

实践团成员共同观看《我爸是我爸》《到底亲不亲》《我是贫困户》三部经典谐剧作品,分别以亲属证明、网店趣事、脱贫故事为切入点,用幽默笔触解构社会现象,在引发观众共鸣的同时,展现谐剧“以小见大”的现实关怀与艺术价值。

在老师讲解谐剧艺术特点并观看经典剧目后,黄明炀同学现场演绎了其中一个片段。他化身戴“果皮+橡皮筋”自制口罩的老爷爷,以方言和夸张动作还原生活场景,把老人的倔强与乐观演得活灵活现,赢得全场欢笑与掌声。这场00后与86岁非遗的隔代对话,用一方舞台和敢演的真心证明:传统艺术的薪火,终将在青春的创意中燃得更旺。

当00后大学生遇上86岁非遗,老戏台响起新掌声。这场以“年轻化表达+沉浸式体验”为桥的活动,不仅让“经彩乡约”社会实践团成员触摸到谐剧艺术的筋骨血脉,更点燃了创新传承的星火。成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尝试从青年视角出发,为谐剧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助力这一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中央再绽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