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简介

时间:2020-05-26 点击数量: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于20014月成立,2003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11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现有沙坪坝井口、巴南龙洲湾2个校区以及1个产教融合试验基地。占地总面积1100余亩,校舍面积38万余平方米。

办学目标:

学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做产教融合先锋,建民办高校典范”的办学愿景,坚持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兴校为方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强校为支撑,以科学研究为助力,以开放办学为纽带,以文化建设为保障,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五实教学”,培养“五优人才”,立德树人,依法治校,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和产教融合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名应用型财经大学而努力。

办学特色:

1.倡导“五优”育人模式:践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培养品行素养优、理论基础实、专业本领硬、学习能力强、沟通合作易的“五优人才”。

2.构建“三大模块”+“两个补充”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响应市场和学生需求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应用训练三大平台模块课程,以及面向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和应对职业诉求的认证教育两大学分补充课程。

3.打造“一体两翼”师资团队:以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和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硕(博)士为校本教师的主体,“一翼”为来自行业、企业的杰出中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翼”为来自母体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学术型”教师团队。

4.推进“一核多点”国际化办学:以试点“3.5+14+1本硕无缝衔接国际化”为核心,积极开展游学、交换生等多种国际化办学形式。

5.构建“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科研体系,打造一支由企业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其他单位团体优秀科研人才及校本教师构成的科研团队,推动科研教学相长。

组织结构: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现设有党政办公室(档案馆)、党群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组织人事部(教师发展中心、评估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科研处(发展规划处)、招生就业处(校友办公室)、财务处、国际合作交流处、信息化办公室(智慧校园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处、图书馆、后勤保障中心等15个职能部门和会计学院、金融学院、财富管理学院、物流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讯飞人工智能学院(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际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

学科与专业:  

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文学4个学科门类,包括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重点建设或培育学科,其中应用经济学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重点培育学科;开设有3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金融学学科专业群是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经济学、金融学、物流管理、会计学、软件工程是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会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是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440余人,占总数73%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250余人,占总数的40%以上,其中正高级83人。学校长期聘请其他高校学者、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和实践教学指导。

学校柔性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巴渝学者(青年学者)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人。

教学科研: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厂(2020)”项目首批试点院校之一;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7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6项);出版自编教材33部;建有校级教学团队19个,教师工作室11个。201611月,学校获批为重庆市第二批整体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渝教计发﹝201612号)。

学校连续三年获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近年来立项省部级项目共计98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立项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72项;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98项,横向项目合同经费逾千万;发表学术论文1106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362篇,包括ESI1%高被引论文1篇;出版学术著作49部;资政建议获国家级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5份,被厅局级以上政府单位采纳15份;建设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重庆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培育团队1个;获批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行业性重点实验室1个,与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建行业性智库平台5个。近五年,科研总经费投入3614.2万元,其中R&D经费投入2412.7万元。

创新创业: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以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了特色路演大厅、创客集市和产业园创业基地。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中,学校成为重庆市教委和市科技局“众创空间”的双授牌单位。建有学生创业实训孵化基地,现已入住学生团队项目31个,师生共创项目16个,参与学生830余人,目前已孵化公司7家。

近年来,学校在创新创业相关赛事中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共计53项,其中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银奖五项、铜奖三项。

产教融合:

学校树立了打造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为一体的“重庆市产教融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建成面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庆市产教融合示范性高校”和“全国产教融合示范性财经高校”的发展目标。

学校创建了校企共建教学项目、共建订单班、共建专业、共建学校的4维度产教融合新模式。已先后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与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共建甲骨文大数据学院、与惠普企业(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共建惠普软件学院;分别与企业合作开办了京东京苗班、龙湖物业班、北控滨南班、直通国际英才班等特色项目班;与阿里巴巴、宗申动力、重庆土勘院、誉存科技等1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并开展实习实训。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植根重庆、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开放办学思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已先后与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捷克、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马里、贝宁和新西兰等17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设有直通西班牙公立大学本硕连读项目、英国世界名校奖学金硕士学位项目(MPP项目)及多个海外知名高校的交换生项目。此外,学校同时开设有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以及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3个财经类国际项目班。

党建团建:

学校建立了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党建与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改革相融合、党建与全员育人相融合的工作机制。学校党委在2012年获得重庆市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0年被重庆市教委指派为重庆市巴南区和大渡口区高校思政课手拉手共建组长单位。

学校坚持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成立了大学生党员服务站,加强学生组织、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学校团支部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学校团委被评为“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

人才培养:

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9万余人。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性学科专业竞赛累计获奖348项。其中,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内的竞赛项目屡创佳绩,如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重庆市(赛区)奖项58项;获得各教指委、学会、行业协会等主办的竞赛项目全国奖项125项,重庆市(赛区)奖项 162项。

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0%以上。毕业生顺利签约全国各大银行、证券公司、党政机关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此外,部分毕业生成功考取了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吉林财经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约克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研究生。

信息化建设:

学校入选重庆市第一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目前已建成双线路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终端的校园信息网络,有线网络信息点近1.5万个,出口带宽近10G。建有支持统一身份认证、多种认证机制和数据集成的行政办公、人事、财务、教务、科研、学工、资产、图书等管理信息系统、人脸识别服务平台和桌面云教学平台。

学校大力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智慧教学工程,积极打造金课,大力推进课堂革命,获得教育部在线研究中心颁发的“慕课+教学实践奖”、获评“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学校多名教师也被评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

实验实训:

学校现有各类实践场所129个。其中,校内教学实践基地3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86个,各类实验实训室40个。

学校建有经管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是由15个经管专业实验室打造的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除计算机公共实验室和语言实验室外,另有数量经济分析实验室、企业经营与财务决策在线博弈实训室、金融综合实验室、社会经济调查分析实验室、物流综合实训室、国土房产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会展综合实训室、会计信息化实训室、土地测绘实训室、沙盘模拟训室、国际贸易实验室、审计综合实验室、金融综合实训室、财税一体化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甲骨文信息系统技术实验室、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学科专业实验实训室。

(数据更新截至20208月底)